乘势而上、锐意创新,激发公共资源 交易主体新活力
近年来,在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关心指导下,柳州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稳中求进,优化营商环境招标投标指标第三方评估已连续两年排名全区前三。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认真贯彻落实建设统一大市场、优化营商环境等各项决策部署,从破壁垒、降成本、优服务等方面,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交易服务提质升级:
一、推行破除区域壁垒“三举措”,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我市自2021年在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以来,共抽查项目367个,下发整改通知书45份。为巩固和深化效果,今年开展“补短提弱”行动,帮助市场主体解难题、减负担、破堵点,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一是扩范围,实现进场交易项目抽查“全覆盖”。在2021年印发柳政管发〔2021〕6号文件的基础上,今年我市政管办与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在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并建立健全抽查分析研判长效机制的通知》(柳政管发〔2023〕6号),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范围从原来的4个项目类型增加到12个项目类型,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覆盖进场交易项目全类型。二是列清单,推进项目交易各环节“应查必查”。“双随机、一公开”专项抽查在梳理跨部门综合监管工作清单基础上,探索开展“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抽查内容以清单方式罗列,融合专项整治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或影响力插手工程项目谋私贪腐问题等多项工作,包括招标公告、交易文件、开标、评标、定标等关键载体和环节,做到抽查内容不缺项、不漏项,实现涉外“一件事”集成监管。三是破壁垒,确保市场主体参与交易“同待遇”。我市“双随机、一公开”专项抽查将全面清理妨碍市场准入的障碍,着力破除地方壁垒和市场分割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做法等内容作为检查的重中之重,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在招标投标方面享受平等待遇,形成“线索收集—专项抽查—分析研判—问题整改—公平竞争”良性循环长效机制,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公共资源交易氛围。
二、打好保证金收退“组合拳”,降低市场主体投标成本
一是降低缴纳比例,释放交易改革红利。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领域投标保证金收退有关工作的通知》(柳政管发〔2023〕4号),明确规定招标人收取投标保证金的比例不得超过投标项目估算价的1%,且最高不得超过30万元。相较原来的缴纳比例降幅高达40%。
二是压缩收退时限,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进一步优化投标保证金收退流程,实现符合退还条件的未中标人、中标人的投标保证金48小时内退还,相较法定退还时限分别压缩了94%、60%,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助企纾困解难。三是纳入绩效考核,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将投标保证金收退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层层传导压力;在2023 年优化营商环境有关绩效指标解读会上对指标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清理范围及各单位具体工作任务进行解读。通过各方通力合作,确保政策落地见效,让投标人切身感受到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带来的红利,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
三、多方聚力推行“规范化”,交易主体场内管理取得新突破
一是推进代理机构退出评标区,规避潜在违法违规风险。首先,市政管办牵头,组织财政等6部门多次召开协调会,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住建和财政印发通知,明确代理机构退出评标区,为交易服务中心、集采中心及代理机构落实相关工作奠定基础。最后,明确代理机构不进入评标区后,评标过程中专家解密、咨询等环节相关细节工作,规范代理机构行为。二是研究起草考核办法,健全制度规范。研究起草《柳州市代理机构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行为考核办法》,约束规范代理机构场内服务行为,倒逼代理机构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目前,考核办法已完成第三次征求意见工作,市政管办、财政等6部门计划于8月份联合印发实施。三是依托智能化系统,打造“交e慧见”见证服务品牌。制定《见证负面清单(试行)》《见证服务实施细则(试行)》等,依托智能化系统实时记录交易数据,实现对所有进场交易项目类型见证全覆盖。2021年至今,通过现场管理系统共对5164个项目进行了数字见证服务,发现问题412个,发出e快递154封。
四、探索交易服务“新模式”,持续推动服务效能提质升级
一是拓展交易覆盖范围,有效提升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率。依托广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系统,通过数智化升级、定制化服务等多项措施,加快推进各领域全类型项目实现全流程电子招标投标、网上不见面开标和远程异地评标,推动交易数据互联互通和实时共享,实现数据“一网共享”、交易“一网通办”、服务“一网集成”、监管“一网协同”。2023年上半年,我市进场交易项目699个,其中房建市政、水利、交通等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电子化率达100%,相比去年提升14个百分点。二是创新开评标服务模式,智慧化交易场所建设有序推进。针对开标环节,打造8间“开标直播舱”,实现不同类型、多个项目同时采用不见面、同处一室直播开标,提高开标场所使用效率,提高服务效能。2023年启用以来,共有107个项目使用直播舱完成交易。针对评标环节,打造“不见面评标”创新基地,打造10间不见面分散评标隔间,创新推出专家随机工位制远程评标模式,促进专家独立评审,有效防止评标评审专家串通评标。2023年启用以来,共有27个远程副场项目使用场内分散评标。三是拓宽“好差评”评价渠道,接受多维度评价意见。在交易中心各区域增设电子评价器和定时评价弹窗,引导业主监督、评标专家等多方交易主体第一时间对交易平台服务进行评价。2023年1-7月,收到“好差评”831份,好评总数829,满意率达99.76%,评价数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7%。评价渠道的拓宽,提高了“好差评”的参与率,评价数量从原来的一项一评,升级为一项多评,充实了评价样本,为平台服务以评促改、以评促优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五、实现线上学习服务“全天候”,提供暖心贴心交易服务
一是开设公共资源交易“微课堂”。依托平台网站打造微课堂、聚交易、云答疑三个子栏目,以“微课堂”线上直播为切入点,云上解决交易难点、堵点问题。同时,梳理操作手册、培训视频及注意事项,并更新至“微课堂”专栏,让交易主体随时随地想学即学。目前“微课堂”总浏览量已突破2.95万人次,云答疑模块提供专项解答36个,交易问题日常咨询重复率降低了50%左右。二是打造“AI咨询机器人”。建立涵盖CA办理等交易全过程全环节高频服务事项问题库,涉及投标人等各方交易主体,为交易主体提供集业务咨询、政策答疑、办理导航为一体的即时化、人性化、专业化智能服务。2023年以来,“AI咨询机器人”有效服务群众1478人次,精准解答咨询问题1453个,真正实现了交易咨询“24小时不打烊”。